智慧教室,互动教室 智慧教育产业的“骨感”现实

在古代私塾里,教育凭借着文房四宝、一把戒尺,完成了知识传递;在当代课堂里,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实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;随着科技的不断引入,电脑、PAD、电子书、电子画板等各式各样的媒介工具,将“教书育人”的想象力无限延展。然而,囿于工具层面的“智能化教学辅助”仅仅是开始,真正的智慧教育,应当是一个场景和技术充分融合状态下的资源共享过程,不仅要打破物理边界,而且要形成“桃李不言、下自成蹊”式的共同繁荣。

北京京西国际学校

智慧教育产业的“骨感”现实

当智慧教育产业形成之时,所有的入局者都拥有一个从场景端重塑教育模式的梦想,但是现实却比较“骨感”——拥有产品技术的没有相应的端云协同、数字资源等服务支持;有着相应教学云端资源的却在服务便捷性、流畅性上乏善可陈;更有甚者,拿出来的“智慧教育产品”仅仅是增加了一些智能交互模块,跨场景数据传输和即需即用的资源协同能力,都难以令人满意。

试想一下,远程教育在图像、音频传输的时候,并不流畅,“教、学”两端必然陷入难以互动的尴尬局面,乡村、县城等师资力量不发达的地区,想要同步获取与城市同等水平的教学资源,也将很难实现;而教学课件、优质教材无法在云端共享,所谓的智慧教育也必将重新陷入地域和校际的局限中;更有甚者,如果所谓的“智能化教学工具”并没有针对学生的视力、坐姿进行健康、安全层面的设计考量,使用者的健康还会在学习过程中受到额外损害;此外,如果端云协同的教学多元化场景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,个性化教育、名师培养、校际联动也将遭遇很多困境。